"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姜仁浩
深夜的耳机里传来黏腻的雨声,混着首尔地铁特有的报站电子音,蛙趣FM最新上架的广播剧《熔炉》用极具颗粒感的声效将听众拽入雾津市的浓雾之中。这部改编自孔枝泳同名现象级小说的广播剧,由韩国文学振兴院特别授权,邀请到青龙奖得主李准基担任声音导演。作为韩国文坛"社会派三剑客"之一,孔枝泳以锋利的笔触剖开光州聋哑学校性侵案真相,此次声化改编保留了原著震撼人心的叙事张力,更通过沉浸式音效设计让听众在黑暗中直面人性深渊。
【聋哑少女的手语证词】
法庭场景的混响处理突然消失,十六轨声道同时收束成单声道。聋哑女孩金妍斗的啜泣声贴着耳膜震颤,声优用气音模拟的手语动作在寂静中划出轨迹。"他把我绑在暖气片上......"盲人女孩陈侑利的旁白突然插入,伴随金属管道被踢踹的闷响,"他们以为我看不见,但我的耳朵记得所有声音。"立体声场中逐渐增强的教堂钟声与施暴者的狞笑形成复调,当审判长法槌敲响的瞬间,听众能清晰听见木质共鸣箱里未消散的颤音。
姜仁浩在美术教室发现带血的助听器时,混音师在背景里埋入了0.8秒的耳鸣音效。这位从首尔来的哑语美术老师始终保持着克制的呼吸频率,直到在听证会上听到加害者将暴行描述成"特殊教育",喉结滚动的吞咽声突然放大三倍。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徐幼真律师翻阅案卷时纸张的脆响,这位女权主义者把起诉书折成纸飞机投向听众席的桥段,声优用舌尖抵住齿缝模拟出纸翼破空的啸叫。
雾津市终年不散的浓雾在广播剧中具象化为持续性的白噪音,当民秀在铁轨上展开双臂,环境音里火车鸣笛的多普勒效应精确到毫秒级别。这个聋哑少年用身体震动感受列车逼近的段落,声音设计团队采用了骨传导录音技术,使听众能同步感知到枕木的震颤沿着脊椎爬升的生理反应。
《熔炉》广播剧中最为人称道的是"沉默"的艺术处理。在孩子们集体手语控诉的段落,制作组大胆留白2分17秒纯环境音,随后渐入的童声合唱实为聋哑学校学生用声带模拟器录制的电子音源。这种充满悖论的声音设计,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原著关于"失语者发声"的核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