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沉淀的苦难,也是永不停歇的追问"——沈明澈
当青铜饕餮纹在耳机里苏醒,当敦煌飞天衣袂在声波中翻飞,蛙趣FM全新上线的广播剧《美的历程》正用声音复刻李泽厚笔下的华夏美学长卷。这部改编自当代思想巨著的音频作品,由国家级配音团队历时两年打磨,将晦涩的学术文本转化为跌宕起伏的叙事盛宴。在历史学者沈明澈与文物修复师陈砚青的双线交织中,观众将穿越八千年文明断层,见证那些镌刻在器物、壁画与诗篇里的民族审美密码。
【声临其境:敦煌星夜的对话】
砂砾摩擦的簌簌声由远及近,混着驼铃细碎的叮当。沈明澈的皮鞋突然陷进流沙,手电筒光束扫过第257窟斑驳的墙面。"你看这鹿王本生图的赭红色,"他的呼吸在密闭洞窟产生轻微回响,"不是颜料褪色,是古人故意用氧化铁模仿血液干涸的质感。"
陈砚青的毛刷悬停在壁画裂隙上方,轻笑震落些许尘灰:"沈教授又在解谜?要我说,画工当年不过是把硇砂和牛胶熬过头了。"
"所以美学诞生于意外?"手电光突然聚焦九色鹿湿润的眼睛,"你看这瞳孔里反射的星河,公元500年的画师,已经在用三层叠彩制造立体感。"
忽然有风声灌入甬道,混音师巧妙加入忽强忽弱的呜咽,仿佛那些未完成的飞天正挣脱墙壁,在音频构筑的三维空间盘旋起舞。当两位主角关于"技与艺"的争辩逐渐激烈,背景乐里加入若隐若现的筚篥声,恰似月牙泉水流过鸣沙山的褶皱。
该剧最大胆的改编,是将原著中抽象的美学概念具象化为二十八个历史场景。从良渚玉琮的微弱磷光到北宋青瓷的冰裂纹,每件器物都成为开启时空的声波密钥。当听众跟随沈明澈在殷墟解读甲骨文里的"美"字原型——头戴羽冠的祭司起舞,骨传导耳机会传来真实的鸟羽震颤;当陈砚青修复唐代三彩马缺失的尾巴,釉料迸裂的脆响会从后脑勺方位传来。
制作团队首创"考古声场还原技术",特邀敦煌研究院专家采集莫高窟特定方位的混响数据。在第14集"消失的雷音"中,听众能清晰分辨出盛唐壁画与西夏重绘层在声波反射率上的差异,这种用听觉区分时空层次的巧思,让美学演变史变得可触可感。而当剧情进展到明代家具篇,红木榫卯咬合时的吱呀声竟带着某种琴瑟和鸣的韵律,暗合着沈陈二人从学术对峙到灵魂共鸣的关系转折。